【课程中文名称】 信息素养及文献资源获取与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学时学分】 36学时2个学分
【适用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2020年秋冬季
一、 课程简介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强调人们获取、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我们完成学业、开展科研工作、拓展视野、终生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数字化趋势及数据驱动(Data-Driven)研究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者也需具备一定的数据读取、理解、创建和传递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数据素养是随着大数据及数据科学的兴起而产生的新概念,要求人文学科研究者需具备数据意识,掌握数据基本知识和技能,拥有有效获取、处理、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能够遵守数据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并对数据应用具有批判性思维。为了提高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据素养能力,图书馆开设了《信息素养及文献资源获取与应用》这门全校选修课程。
本课程针对全校学生选修。它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全面讲解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分析和管理工具的利用等相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以及数据读取、理解、创建和传递等知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文献管理和信息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学术规范与投稿指南、数据素养。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通过对典型的中外文数据库及其检索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现有资源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同时对以后不断推出的网络数据库也可以触类旁通,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课题、选择数据库和检索途径以及编制和调整检索策略的能力;文献管理和信息可视化工具的使用,主要介绍文献管理工具和信息可视化工具,通过介绍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对相关工具有所了解,帮助其更好得进行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与投稿指南,重点介绍学术规范、论文排版、参考文献格式及投稿指南,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及投稿的效率;数据素养主要培养学生数据的敏感性、数据的收集能力、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等,认识并了解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方法,适应人文学科数据驱动型研究。除了,这些常规的课程之外,本课程还将安排学术大咖分享学术前沿观点。
二、课程目标
1.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2. 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课学习与论文写作实践,让其能够系统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电子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方法;
3. 掌握一定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可视化工具以辅助科研工作;
4. 了解学术规范及投稿指南,领悟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掌握投稿技巧,高效率完成期刊投稿。
5. 提高学生的数据读取、理解、创建和传递能力,认识并了解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方法
三、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同时,学生可以同步操作电脑。
四、课程大纲
周次 | 学时 | 教学大纲 |
1 | 2 | 信息素养与资源的利用(概论) |
2 | 2 | 文献信息资源的甄别与评价 |
3 | 2 | 开题与立项前的文献调研(中文) |
4 | 2 | 开题与立项前的文献调研(外文) |
4 | 2 | 有效利用引文索引数据库辅助选题与文献调研 |
5 | 2 | 有效利用学术搜索引擎和开放获取资源 |
6 | 2 | 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管理软件的应用 |
7-8 | 4 | 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分析软件的应用 |
9 | 2 | 综述的书写——文献的综合运用 |
10 | 2 | 小组讨论 |
11 | 2 | 学术规范与写作指南 |
12 | 2 | 研究方法 |
13-15 | 6 | 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方法工具及利用 |